
10月11日上午10点20分,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“引力一号”在山东海阳附近的海域成功发射,将“吉林一号”宽幅02B07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。仅仅3小时后,这颗名为“江苏地质号”的遥感卫星就传回了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影像,分辨率高达0.5米,地面建筑细节清晰可见,层次与色彩呈现出非常专业的水准。这一快速响应从发射到影像回传,不仅验证了“引力一号”强大推力的精准投送能力,还展示了“吉林一号”星座强大的技术实力。
作为一颗宽幅光学成像遥感卫星,“江苏地质号”具有150公里的观测幅宽。这项技术突破了解决了遥感卫星领域的一个长期难题——幅宽与分辨率之间的制约。通常,卫星的分辨率越高,单次拍摄的幅宽就越窄,类似于相机的长焦镜头,虽然能看到更多细节,但视野变得狭窄。以美国的“锁眼12”卫星为例,虽然其分辨率可达0.1米,但幅宽仅为40公里,这意味着在执行大范围任务时,必须多次拍摄,才能拼接出完整的图像,效率较低。
展开剩余69%与此相比,“吉林一号”宽幅卫星则实现了同时具备宽幅覆盖与高分辨率成像的突破。它能够在一次拍摄中覆盖超过150公里的范围,单次拍摄即可覆盖200多平方公里,效率远远超过传统的高分辨率卫星。而且,借助宽幅卫星星座与对地拍摄推扫技术的结合,“吉林一号”打破了技术瓶颈。推扫技术通过面阵探测器在卫星飞行中实现连续扫描,省去了复杂的光机摆动机构,结合多颗卫星协同工作,实现了地面分辨率与宽幅覆盖的完美平衡。这一创新使得“吉林一号”在国土资源普查时能迅速覆盖大片区域,在灾害应急时也能第一时间提供全面的灾情数据,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。
目前,“吉林一号”宽幅02B07星的0.5米分辨率,已远超俄罗斯“猎豹”-M系列军用侦察卫星的1.1米分辨率,甚至在与俄罗斯最先进的“角色”系列卫星相比,响应速度和批量生产能力上也占据明显优势。此外,2024年发射的“吉林一号”高分5B卫星,实际分辨率更达到0.2米,超越了其公开的0.5米标准,甚至超过了美国最先进的“锁眼12”卫星。
“吉林一号”已经不再是单颗卫星作战。截止到10月11日,通过31次发射,该星座已经拥有141颗卫星,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。这一“太空观测网”涵盖了光学、视频、光谱、红外等多种成像类型,已经创造了多个令人惊叹的成就。例如,在2023年大阅兵时,“吉林一号”卫星能够清晰辨识出参阅装备的型号和数量;在西藏定日县与缅甸中部的地震发生后,卫星迅速提供了关键影像支持,帮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。
这些突破背后,是中国遥感卫星技术不断迭代和批量生产能力的提升。长光卫星将“吉林一号”的重量从初代的400公斤降至20公斤,采用脉动式流水线生产模式,极大提升了单颗卫星的测试效率,现已具备年产200颗遥感卫星的能力。这项技术创新使得卫星制造从研发到生产的过程更加高效,使得亚米级遥感卫星能够实现规模化组网。
根据发展计划,到2027年底,当“吉林一号”卫星组网达到300颗时,全球将实现无死角覆盖,卫星将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的能力。届时,无论是在国土资源普查、农业估产等民用领域,还是在灾害应急、态势监测等特殊场景,“吉林一号”都能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。截至目前,“吉林一号”已累计拍摄了28.96亿平方公里的影像,全球的200亿次数据调用,展现了其在遥感应用中的巨大价值,填补了遥感数据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空白。
从单颗卫星的精准成像到百颗卫星的协同组网,“吉林一号”星座的成长轨迹,展示了中国商业航天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进步。当中国的“超级天眼”进入太空,正不仅仅是在记录地球的变化,更是在书写中国航天强国的新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