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84岁的刘大娘因严重震颤无法独立进食时,这场持续十三年的身体失控已将她推向绝望边缘。确诊特发性震颤后,药物逐渐失效,2013年接受的首轮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(DBS)效果未达预期,肢体抖动持续加剧,最终剥夺了基本生活能力。
精准医疗的破局时刻
在安徽合肥华安脑科医院,神经外科专家凌至培教授团队接诊了这个复杂病例。经多轮评估,团队发现患者旧电极位置偏移导致疗效衰减,需实施脑起搏器重整手术——这项高难度操作要求取出原有装置并重新精准植入全新系统。
"DBS技术的核心在于毫米级定位精度,"凌至培教授在病例讨论中强调,"电极位置的微小偏差将直接影响震颤控制效果。"技术重铸生命希望
手术过程中,医疗团队借助先进影像导航技术,在丘脑腹中间核精准植入新电极。术后开机调试阶段,刘大娘头颈部震颤幅度显著降低,双手恢复抓握能力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她术后两周已能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。
展开剩余45%这项dbs脑深部电刺激技术通过向脑内特定核团发送微电流,阻断引发震颤的异常神经信号。对于药物失效的安徽合肥帕金森病及特发性震颤患者,该技术可改善50%-70%的运动症状。
▌ 技术延伸解读:现代DBS系统具备体外程控功能,医生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远程调整刺激参数,实现个体化动态治疗。该技术对震颤的控制效果尤为突出,部分患者术后可减少60%以上抗帕药物用量。
随着医疗技术进步,脑起搏器电池寿命已延长至15年,新型定向电极更能精准调控目标脑区。这为长期受运动障碍困扰的患者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。
刘大娘的康复案例印证了DBS技术的临床价值。当家属送来"仁心妙手"的锦旗时,医疗团队更坚定了推动神经调控技术发展的使命——让更多患者在精准医疗时代重获生活掌控力。
发布于:广东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